沭阳历史渊源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千百年来地灵人杰,名流显赫、人才倍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曾发挥着积极作用,也在历史进程中留下其特殊的一页,丰富了地方文明史的内涵。在历史长河中,程(震泰)氏家族以经农经商有道成为淮北巨富;吕氏家族则以勤奋追求仕途而成为名望官宦之家。溯流穷源,清初、中叶程、吕两族均先后从皖南迁徙沭阳,在异地他乡立足生根、栖居,生息繁衍。
吕、程两族虽追求目标大相径庭,但其在地方的影响力却十分久远。在重翻程氏家族一页的同时,吕氏家族的兴衰荣辱也应该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说起吕氏家族首先要提吕巷,这条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巷,存世仅240年便湮灭无踪。吕巷是吕氏十八世人吕谦伯的府邸。位于沭城城內大街北侧,也就是东至大元头巷中段,西至史巷(后并入四老巷),中间夹接着忠武街(忠武街南接城內大街,北接城內后街)。
从民国廿年《沭阳城地图》来看,吕巷位罝与忠武街呈十字形,吕巷因中间有忠武街相隔,分为东巷和西巷,均为吕宅府邸。吕府又分为东西两宅院,俗称东、西院。吕巷东巷、西巷各有五、六十米长,巷宽3米左右,路面铺就长条石。东巷南面是后来徐州人窦道成经营的潼阳旅社(后成为沭城粮所库房);西巷南面是孔庙,也称儒学(原址现为政元小区)。
据《沭阳乡土志略》记载,清康熙年间,吕府是极其豪丽考究的深宅大院,门楼高大,拾级而上,石雕抱鼓分在大门左右两旁,门前植老槐数棵。建筑、院落、园林仅次于富绅程(震泰)府,据原居住沭城大元头南巷的76岁刻章老人徐庭泽(孤庐)先生生前回忆,吕府后门路北便是吕府后花园,即今天的城北公园东侧。后花园内竖立高大的徐氏石牌坊,北侧为吕祠。吕祠西侧为关帝庙,与忠武街相对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吕府院内是花园式大院,也有人称之为前花园,“号所居莱园”,“莱园将母养”园内有假山流水,楼榭亭台,名贵花木,古怪盆景,荷花鲤鱼。曲径通幽处,怡然悦性情,是一个天堂般的所在。“方池水涟漪,高台月晃朗”“暇则娱情花木竹石之胜”这与吕谦伯的长孙吕昌际辞官返里后怡情养性侍弄花木奇石有关。也是继新河胡家花园之后沭阳又一处清代花木园林。
撰写这篇文章时,我忽然想起六十年代初夏天,家父所在单位因修缮房屋临时搬迁到这里办公,我也随迁吕府小居数月。清时豪门巨室已不在,但小桥流水,池塘游魚,花草奇木,却历历在目。记忆虽不太清晰,但当时清代遗址的府邸建筑非吕府莫属。随着五、六十年代县人委东家院和沭阳粮库的建设扩建,吕巷、吕府、潼阳旅社、儒学和忠武街均不复存在。
吕谦伯的两次迁徙之路
据《吕氏族谱》记载:吕氏十八世人吕谦伯,字六吉。顺治癸已年生,原籍安徽旌德县杨树庄,为地方望族之家。于清康熙十年迁徙沭阳韩山大吕庄。吕谦伯来沭阳定居后,做起了贸易生意,主要贩运江南大米、木材等。略有积蓄。但因长期跋涉不支,后期以休养为主。考虑治病和对后代的培养教育,吕谦伯在沭阳城内忠武街购置两处宅田,建起吕府,全家从吕庄搬迁至沭阳城内居住,即吕府东、西宅院。
吕谦伯三子吕又祥官至常德知府后,按清时朝廷规定,凡对朝廷有卓越贡献的官员,荫及其父,子贵父荣,吕谦伯则被康熙皇帝诰赠为中宪大夫,后又追赠为资政大夫。中宪大夫系文官职称,四品闲官,吕谦伯并不履任,但可领取朝庭俸禄。资政大夫系正二品,待遇高于四品。可见光宗耀祖在吕氏家族的体现。
吕谦伯晚年多病,逝于康熙壬辰年(1712),享年六十岁。
吕谦伯的家庭
吕谦伯从安徽迁来苏北时年仅23岁,携妻吴氏18岁,其妻吴氏为徽州人,吴氏一生未曾生育,但后来还是荣幸地被诰赠恭
人,驰赠夫人。
吴氏虽然膝下无子,却视谦伯侧室徐氏之子视同己子,百般呵护。与徐氏共同为吕家精心操持家务,与徐氏姐妺相称,和睦相处。共同抚养教育后代,这让吕谦伯心中感到慰藉。家和万事兴,和谐家庭奠定了吕氏后人卓有成就的基础。
谦伯侧室(《吕氏族谱》误印继室)徐氏,系沭阳人,有说是沭阳东南徐庄人(未考证),孝顺体贴,生有三子一女,即长子见龙、次子启龙、三子瑞龙、女儿。
吕谦伯三子吕瑞龙,又名吕又祥,四岁而孤,靠母亲徐氏精心抚养。又祥聪明伶俐,五岁入私塾读书过目不忘。少时得到时任知县袁枚之赏识,袁枚念其父六吉公曾为散官正二品,又憐又祥少年丧父,心有惜爱之意。他见又祥聪颖过人,便愈加喜欢,有心培养他成才。
少年吕又祥悟性很强,常与袁枚对弈院内亭间,初时袁枚让棋锻炼又祥,多作输局。谁料又祥进步较快,几年成长令袁枚刮目相看。
据《沭阳县志》载:又祥17岁在县衙练习簿书,悉心向袁枚学习诗文和从政经验。知县袁枚每有询问,又祥答对无讹。袁枚极为器重,以为难得吏才。后袁枚辞官,又祥便追随去江宁。
20岁的又祥在袁枚指引下,“携资入都谋仕”虽未成功,却倾囊济助灾民、修路造桥。又祥并没有参加乡试应考,也未参加中试获得举人之资格,却凭从政经验和聪慧,赢得众多伯乐赏识。又祥完完全全靠自学成才,脱颖而出。后被授都水属官,分管东河水利。因治水有功,从此又祥一路攀升,先后在阳谷县、滕县、汶上县、沛县任主簿;峄县县丞;曹州府同知;常德知府等职。任上治理水患,除恶去蠧,廓清吏治,民间多有褒词,并立碑颂德。
吕又祥中年因病辞职归里,“送者塞途”。回到沭阳后,又祥“立义学,课乡民,建栖流所,捐资建儒学”。
袁枚70岁时故地重游,又祥派长子吕昌际(字峄亭)“遣使来迎”“峄亭延候於十字桥”,迎接当年扶持他的恩师。袁枚在沭期间,在昌际陪同下瞻仰颜家集虞姬庙“邀我虞沟游”,留下了“白头重到古灵祠”《重到沭阳虞姬庙》的伤感诗篇。
吕昌际是吕又祥长子,受其父熏陶,幼年好学,“嗜宋明理学,兼治易学”。乾隆二十四年,昌际由贡生援例录为县丞,这也是吕氏家族中屡试不第靠自学成才而被破格出贡的第二人。昌际继承父志,在治水、亲政、爱民、惩治毫右方面颇有政绩,得乾隆帝赏识,升任山西平阳府知府、太原府知府等职。
吕又祥患病辞官返回故里,昌际得悉以照顾其父为由也辞官不做,在吕府精心服侍又祥左右,尽儿女孝道。闲暇时娱情花木奇石,研读经史百家、《周易》,广交同邑。昌际一生襟怀淡泊高远,袁枚称其为“李赞皇一流人物”。
吕昌会是吕又祥次子,与其兄弟一样,靠勤奋自学脱颖而出,历官开封府兰仪同知、祥和同知,衡功赏戴花翎升河北兵备道。
吕昌际三子叫士淑,号小莱。受父辈兄长影响,颖悟过人,学有所长,17岁时便受官任上,破例以廩贡生授吉安知府。也是吕府中靠自学成才而被破格出贡的第三人。士淑视恶如仇,“无枉无纵”,查办多桩大案,令刁民畏之。他严格对待下属,不准请客送礼,自身生活清贫。可惜英年早逝,仅享仅36岁。
昌际次子士泽也是吕府中出头露面人物,屡考不中而被破格出贡的第四人。为官至常德、永州、长沙、等府知府,在西南平苗人骚乱功赏戴花翎,并升任按察使二品。
吕昌际一门官运亨通,后代多为升任官僚,显示其家族的遗传基因和“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传统封建教育在其府的典型表现。
徐氏和节孝坊
谈到吕氏家族的教育世家、官宦之家,除了个人聪慧勤奋,他人相助培养外,也得益于吕谦伯夫人徐氏,谦伯六十而逝,遗三子一女。徐氏洁心守寡,精心操持家室,与吴氏一道含辛茹苦撫养子女,严加管教,督促功读,将他们一个个培养成人成才。吕府的正派家风,教育子女足见徐氏、吴氏功不可没。为表彰徐氏和吕氏族人敬仰,昭示后人,乾隆四十六年(1871)乾隆帝诰书封徐氏为恭人,圣旨旌表节孝建坊。
在吕府后花园内(现城北公园内)由吕谦伯、徐氏长子吕在田,次子吕开文,三子吕又祥,长孙吕昌际,次孙吕昌会奉旨建起一座巍然屹立的徐氏节孝坊。
徐氏节孝坊由汉白玉石砌就,三层节楼式,均石榫相扣,雕龙凿凤、飞禽走曽、花鸟虫鱼、各种人物浮雕煞是栩栩如生、细腻精美,内石柱基础座上左右有两位神明,外石柱基础座上左右是一对石狮。时江苏提督学政稽璜题额曰:“完节城孤”;曹孝先题额“贞操顺德”。联文为:“苍严干挺风霜苦,丹扆书悬日月昭”。又联:“柏节凌霜经四纪,熊丸课夜抚三孤”。
儿时常去老电影院看电影,走过城内后街,总会见到高大壮观的徐氏节孝坊和程氏节孝坊并立于城北公园东侧(邻小操场),因为有小瓦花墙相隔,不能近前。只有星期天到城北公园或小操场游玩,才会走近攀爬戏耍。
多亏吕氏族人提供一册2013年版孝思堂《吕氏族谱》,第一、二页的徐氏节孝坊正背两幅照片,这才是原版照片无虞,让我一下子回到60年前,头脑中的模糊印象陡然之间清晰明朗起来。
可惜徐氏节孝坊毀于文革期间,至今城北公园土山坡杂草丛中仍见散落的抱鼓、石碑等物,疑与节孝坊有关。
散落在城北公园土山上的吕家徐氏牌坊抱鼓
吕氏族人有着自强自立,奋发向上的传统,靠勤学苦练,自学成才,崭露头角,多有成功之例。吕氏多人虽步入仕途,却一生廉洁奉公,为任多作政绩,赢得百姓口碑 ,各地方史志也多有文字记载。
再则身为官吏不唯官,吕又祥和其子昌际都是身居高位时急流勇退,以养病和照顾父亲为理由辞官返里。彰现吕氏父子的高风亮节和崇高品质。以孝为先,重孝行、修孝性 、崇守信,也是吕府传家的道德品行。
上一篇:沭阳吕府遗址简介
下一篇:城内大街旧事——节孝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