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吕氏网

中华吕氏网

中华吕氏网

中华吕氏网

中华吕氏文化

中华吕氏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媒体链接

【赤布纪念专辑】对人民最忠诚的“笔杆子”

时间:2025-08-28   访问量:1025


对人民最忠诚的“笔杆子”

——回忆我所知道的赤布同志

杨士采

 

    赤布同志离开我们七八年了,怀念他的人很多。

    我的书橱中,有几部赤布的长篇著作放在一起,那些作品是《野蔷薇》、《孤雁影》、《落红》、《何基沣将军传》等长篇纪实文学。每当拉开橱门,看见这些书籍的“脊背”色彩时,我便仿佛看见赤布同志和蔼可亲的形象,于是更加深切地思念他。

    赤布是全国知名的记者和作品丰富的作家,我回思从他那里得到的教益,深深感到他是我有幸攀上的最好的老师。

    我是在1958年认识赤布的,当时我在沭阳报社工作。一天晚上,几个同志在办公室里,围着收音机收听省委组织的“苏北赶江南”电话广播大会,听着播音员以激情充沛的普通话播送一篇带有诗歌韵味的长篇报道,那报道的题目是《看明天扬子江水笑更欢,江南江北难分辨》。听着文中一些震动人心的事实和诗歌般的优美语言,我们心潮起伏,深深感到这篇报道的作者是一位在新闻和文学方面有着高深造诣的大手笔。第二天看到《新华日报》,知道昨晚听到的“苏北赶江南”的报道是《新华日报》驻淮阴记者赤布写的,我们不禁对他产生敬仰之情。一个月后,得知赤布来到沭阳,我们便请他到我们报社来指导工作。那天下午,赤布跟我们在一起,交谈得很愉快。

    1962年,我调到沭阳县委办公室做秘书。当时,县委宣传部原设的新闻通讯站撤销由县委办公室分工新闻工作的秘书向报社和电台写报道,《新华日报》和江苏电台驻地区的记者自然成了各县新闻秘书的辅导员。以此我常常得到赤布同志的教导,有时和他一起研究报道,或者跟随他采访写稿。从那时起,乃至以后多年的交往中,我对赤布由熟悉到相互了解,或者说,有了较深的情感。

   赤布是一位真正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青年时期,继承为抗战而牺牲的烈士父亲的遗志,毅然参加革命,曾从事党的敌后工作。革命的烈火锻炼出他坚定的革命立场和忠心为人民服务的志向。他在几十年的新闻战线上,勤苦工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和各项工作作出巨大的贡献;在文学和新闻学术方面,他深钻精研,探索开拓,作品丰富,起着深广的启发同行和引导青年一代的作用。一句话,赤布是令人敬仰的革命斗士、优秀作家、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可是赤布却把自己当作普通老百姓。他平易近人,作风朴实,深入群众。他到下面采访写作,不喜欢住招待所,而是习惯到最基层去,和工人、农民交友谈心。有时,夏秋季节下乡采访写作,自己带着蚊帐,住到群众家闲房子里。基层干部安排他到老百姓家吃饭,临走时,他如数交付饭账。有的人家不愿收他的钱,他就按照大约的等价,买成生活用品,送给人家的老人或孩子。

    赤布在写作中,特别是在新闻报道方面,最主要的品性就是求实。他求实的态度,有时出乎同行的预料,甚至令人诧异。在这方面,我因多次随他采访写稿,有着很深的印象。

    1963年,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时期发表《组织起来》的文章二十周年,我随赤布到沭阳马厂公社赵庄大队写纪念性文章。因为赵庄早在1943年的新解放区时就组织起农民互助组,那里是农业集体化光荣的先行典范。我们在赵庄住了半个月。经过几次召开干群座谈会,并个别访问一些人,搜集到不少历史素材和人物故事,拟了文章路子,准备动笔写稿。可是,在一夜之间,赤布变了主意,决定暂时不写。他提议再找一些没有参加过座谈会的老头、老太乃至被原来说成“落后”的人漫谈漫谈,用不经意的方式,联系已得的素材征求他们的意见。这样一征求,还真的获得了一些相反的看法,等于对原得的素材进行了再一次辨析与“漂洗”,致掌握的素材更准确了。这次写成的题为“赵庄大队在集体化道路上二十年的光辉历程”的调查报告,同时登在《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上,在干群中一直反映很好。回忆这次写作过程,赤布深有见解地说:“农村的特点是家族宗派多,写报道一定要注意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和新旧矛盾;否则,表扬了张三,就会有李四不服气,以致写报道造出矛盾,致好事变成坏事。”

    赤布在写作上,特别在新闻报道方面,最反对那种臆想观点或者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的作法。他在新闻秘书学习会上说:“客观事实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不是按照人的推想发生的。人可以研究事物的规律,但不能在事物的变化未终结时下结论。有的人习于依照工作计划或者文件精神,先想好文章的主题,甚至拟好文章的路子,然后再搜集材料进行填充式的组合,这种做法很坏。这样写成的文章,即使事例全是真实的,而全文实质仍是虚假的。写文章,特别是采写新闻和调查报告之类的文章,一定要注意从不经意的‘老印象’或框框中跳出来。”有一次写作中,他以实际行动给了我深刻的启发:

    1964年,省里确定在沭阳县太平公社(即后来的沂涛)搞农业“四化”(机械、水利、良种和科学生产技术)试点。新华报社责成赤布来写报道。赤布约我同去。我们到太平公社一了解,除去省里工作组几个人到位外,其他工作并无行动,老百姓对于“四化”还“一问三不知”。实际上没有内容可写。可是,工作组几个同志坚持请赤布“先在报上作报道”。赤布说:“要写只能按照省里的计划发一条简短的消息。”工作组一位同志说:“你们既然来了,请尽量把声势造得大些,写块头大些的文章。”赤布苦笑着说:“没有实际内容,凭空要求造声势,不是要求撒谎吗?”为了缓和尴尬气氛,赤布建议先到有支援“四化”任务的马厂拖拉机站看看,了解那里是如何安排落实支持“四化”的。可是到拖拉机站一问,也只是几句空话。由于“四化”试点并未实际行动,赤布决定暂时不作报道。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在拖拉机站接触一些干部和工人,闲谈中,发现拖拉机站在面向马厂全区开展“提高服务质量竞赛”的两年中,工作很有起色。于是,赤布决定就这方面的线索进行采访。经过到几个机耕队访问,听到好多生动的故事。其中有个故事是:一个机耕组为农村生产队播种大豆,发现豆种有霉变的成份,建议生产队换子种,生产队干部说:“子种有没有问题,与你们开播种机的无关,你这是狗逮老鼠管闲事。”机耕组决定停机,又向公社领导反映,终于避免了一次生产事故。这次采访中,归纳七八则生动的故事,写成一篇故事通讯,题为《使唤铁牛的人们》。此稿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后,沭阳县委书记王占志同志看了,高兴地评价说:“这篇报道,虽然写的都是零碎事,意义重大。”嗣后,赤布回顾这次写作的过程,以此为例在新闻秘书会上说:“新闻工作者一定不能脸朝一方,要耳听八方,观风使舵,灵活应变。”

    赤布在写作中,一向坚持与浮夸造作的作风作斗争。在这方面,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文化革命”中,他勇敢抵制“活学活用”的虚假“积极分子”的招摇撞骗。“文革”中,各级举办“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讲用会”或“积代会”,不少知识分子被“革委会”动员出来为“活学活用积极分子”写“讲用稿”,赤布感到这是一股庸俗虚假的邪风,他坚决回避这种活动。社会上“活学活用”轰声贯耳,他却闷在家中 写战争年代的旧事。他说:“要我写当今的新人新事,我只能写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办了好事有了实绩的人。”他了解泗阳棉花原种场场长张学同数年如一日,领导群众改造废黄河滩、发展优秀棉种的事迹,他坚信张学同是真正的积极分子,就住到原种场,深入采访,浓笔重墨地描写张学同的作风和业绩。赤布不但不为那些夸夸其谈、追风逐浪的“活学活用”风潮人物所迷惑,还两次向省委“内参”写信,揭发所谓“活学活用”的骗客。由于当时领导层不少人“顺应形式”,对虚假的东西抱着“少管为妙”的态度,赤布的揭发不但未起作用,反而招来一些人的攻击。有人说他“站在错误路线一边”,有人说他“不是马列主义者”。面对这些攻击,赤布采取沉默应对的态度。后来,他回忆“文革”中遭受攻击的经过说:“当时我坚信古老的中国俗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赤布作为一个老党员,他党性纯正,厌恶庸俗互动的人际关系。他待人接物,一贯从真正的革命原则和革命感情出发。他笔下写人物,也以革命原则和真实情爱为基点。赤布常说,笔下写的人物和心中热爱的人应该是一致的。他写的《何基沣将军传》、《野蔷薇》、《孤雁影》、《落红》等纪实文学中的正面人物,都是勇于为革命捐躯体、洒热血的英雄。这些作品,从纪实文学的艺术性出发,虽有加工虚构的成份,但作为真实英雄的原型,都是赤布热情崇敬的人物。赤布说:“每当想到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先行者,我就心潮起伏,不写他们心里不安。”

    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赤布也是从浓烈的革命感情出发而描写人物的。他说:“我对某些真实的模范人物,了解和理解深刻了,对他产生了感情,才去写他;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好他。”他对农业集体化带着人赵甫亚的报道和关爱,充分说明他的这种崇高的内心世界。1964年,赤布到沭阳县马厂公社赵庄大队采写集体化二十年的经历。开头,有些人对赵庄的带着人赵甫亚有不同的反映,说“这个人不行”,主要理由是,说他被国家派去苏联参观集体农庄回来后,“麻木不仁,对县里领导人说话不谦虚”。赤布通过深入了解,得知赵甫亚除了上述所谓“问题”,他立场坚定,一贯带着劳动,更重要的是他做了二十年的领导人,没有生活特殊化的行为。赤布认为赵甫亚在二十年前炮火连天的时代,能在当时很难立足的“东灌沭”这块新解放区里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支援抗战,而且一贯保持公正廉洁的作风,是一个难得的好党员、好干部,至于他曾经对领导人说话不知“礼貌用语”,对于他这个未读过书的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于是,赤布公正而深刻地报道赵甫亚的政治品德和工作业绩。两年后的1965年,赵甫亚生了癌症,赤布知道了,立刻到赵庄来,把赵甫亚带到淮阴去检查做手术。其间,他跑来跑去,为赵甫亚交涉医疗费,筹办粮票,从南京到淮阴、沭阳,一共跑了十几趟。后来,赵甫亚因病症发现迟,未得抓住最佳治疗期,于数月后不幸去世,赤布又亲去赵庄安慰他的家属,鼓励赵庄的干群学习赵甫亚求实苦干的精神。赵庄的干群感动地说,赤布这个人,心肠这般好,真是我们老百姓的亲人。

    赤布同志,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的责任心,出于对新闻、文艺事业的酷爱,几十年中不停地握笔写作。到了晚年,由于自感时间不多,所要写的内容不能尽快表达出来,于是更加不停地挥笔疾书,直至影响身体健康,过早地离开了亲人、同志、不舍的事业和美好的世界。赤布的夫人耿志华大姐说:“赤布离休后,比在岗时还要忙,当时,我们全家人无法劝阻他。”实际上,赤布一生勤苦不停地握笔疾收,这种精神是无法劝阻的;因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把事业看得比生命重要,必定会将革命的责任化为烈火,燃烧自己,这是崇高的党性使然。

    赤布同志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


上一篇:【赤布纪念专辑】心灵之忆话赤布

下一篇:【赤布纪念专辑】杨士采先生关于赤布纪念专辑的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