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吕氏网

中华吕氏网

中华吕氏网

中华吕氏网

中华吕氏文化

中华吕氏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吕氏文化

大吕清声(长篇历史叙事诗歌)

时间:2025-08-28   访问量:1018


大吕清声

一牛

大吕几时叩黄钟,九鼎铭刻万世功。

民鉴从来胜水鉴,雁过留声人留名。

伯夷得姓为始祖,采薇明志首阳峰。

吕氏春秋道家理,但能利民亦英雄。

大族国拥千万众,郎溪定埠有祠宗。

沭阳吕氏说历史,一脉相承谦伯公。

韩山脚下初开垦,适者自可立地生。

异乡家邦兹此定,夜读诗书日耕农。

乾雍嘉道频出仕,十任知府佐大清。

青史彪炳谁为最?爷孙三代享殊荣。

四岁失怙吕又祥,及长凛然有担当。

瑞龙凤图寄字号,男儿有志自当强。

怀揣家传一字训,民之一字用心良。

仁义道德为根本,除却皇家俱为民。

穷富逆顺坦然对,或兼天下或善身。

五更鸡鸣三更火,但愿满腹尽诗文。

袁枚初仕沭阳县,器重倚为难得人。

谙熟沭河六塘水,出谋献策馈知音。

子才治县两年许,凭功某自有三分。

南袁南归江宁去,困顿瑞龙亦南寻。

半为文化及吏治,半因隶属感情深。

伏阁受读拨烦务,已然腹中满经纶。

受益匪浅二年整,得其所荐峄县丞。

辞别恩公无懈怠,携资谋仕向帝京。

才别沭河渡沂水,又向齐鲁客山东。

适逢邹县两年旱,满目荒芜人伶仃。

可怜夫子桑梓地,四书难以掩哀鸿。

又祥怀揣一字训,岂可顾自奔前程?

有心述职难再进,扶危济困抖囊倾。

人生有涯应无愧,经商筹资返沭城。

积攒一载复又去,客路河南遇泛洪。

属地主官适外调,群蜂无主乱哄哄。

相救何曾有反顾,心无旁骛治河工。

善举赢得上青睐,水吏上马急难中。

巧运秫秸百万担,才识过人众皆惊。

藤县泇河曹州府,主簿通判同知更。

不忮不求屡献俸,隶民感恩颂声隆。

犹记乾隆卅六年,洪恩浩荡得升迁。

执掌常德司知府,老骥伏枥开新篇。

饮水思源感伯乐,勿忘勿怠向随园。

非无福命祇缘懒,袁公斯时早赋闲。

闻道五马来相拜,奔走相迎忙倒冠。

仁义之人不忘本,四品官拜七品官。

相聚畅谈俱感动,何日共享山水间?

常德本属贫瘠地,丘冈所系武陵山。

忠厚小民多疾苦,挑唆惹事有刁蛮。

除恶去蠹清吏治,事必躬亲解民悬。

一岁境内大改善,唯将太守腰累弯。

山参虫草续命贵,施仁转作救济钱。

力尽筋疲思故里,不让病体沾素餐。

临行驿道俱塞满,叩恩几多泪潸潸。

归乡未忘过江宁,一作手足一恩公。

天若有情天亦老,嗟叹再见夜梦中。

荣归无视发斑苍,善举点点润梓桑。

一朝溘然驾鹤去,袁枚勒铭痛断肠。

满城相送尽嘘唏,抗鼎幸有吕昌际。

乾隆元年始出生,少而好学鸣乡里。

袁公诩作李赞皇,原来贡生有才气。

二十四岁司通判,官至按察显熊罴。

太原大邑做知府,安境疏浚俱能医。

铁面无私敢强项,法不容情不可欺。

忠孝难以两兼顾,辄令大鹏恨天低。

乾隆四十五年底,春秋鼎盛回原籍。

坊间始未忘尊亲,感怀呼作二大人。

呈文皇家下圣旨,徐氏牌坊感主恩。

完节成孤四大字,喻人何尔立乾坤。

修葺房屋悬府匾,三代为官当感君。

虽有王字街讹误,幸得学士辨伪真。

返沭已然卌三年,袁公犹题吕公贤。

沭城韩山办义馆,减租佃户度苦寒。

家训榜样未可估,盂方水方吕士淑。

乾隆卌九初坠地,娇蹄穿云欲破屋。

黄口即有鸿鹄志,承训取字为允夫。

嘉庆五年方束发,博士弟子人惊殊。

内阁学士名钱樾,夸其文采赞不俗。

岁在嘉庆十二秋,暴雨成灾沭灌愁。

救灾济贫吕昌际,赋闲太守忙不休。

病体不堪长辞去,倾城相送涕泪流。

士淑斩衰三年满,发誓不让祖父羞。

一八一二司郎中,不滥不苛大不同。

嘉庆廿一升知府,祖孙三代俱效忠。

事必躬亲祖勤政,刚正不阿父严明。

才华横溢吕士淑,堪当大任享翠翎。

惩办奸商名万安,星夜审理殴官案。

治瘟何曾惜此身,兴办书院抚孤院。

抗洪排涝吕家事,知晓疏浚不晓贪。

弹劾作梗无所惧,雨过天晴辨忠奸。

施谋平靖白莲教,歌舞升平满吉安。

一朝人在任上殁,满城齐哭吕青天。

帝也动容谥忠壮,美誉兰芝媲凤凰。

可怜太守司万户,魂归家远千里途。

问谁清风盈两袖?一介不取吕士淑!

问谁不滥亦不苛?怀民允夫吕士淑!

问谁靖安敢舍命?智勇忠善吕士淑!

问谁春秋案上死?杜鹃啼血吕士淑!

五行代德易沧桑,口口相传美誉扬。

五马太守今何在,寻根溯源孝思堂。

读史求真生感慨,邑人感泣两百行。

人生自古谁无死?民心归属可流芳。

大吕黄钟铭三鉴,青山绿水润沭阳。

 

作者简介:刘建枢:笔名“一牛”、“歌行”。上世纪七十年代从事“知青新闻报道”,而后历经行政.事业.企业部门,并具体在医院.机关.厂矿.学校等部门工作过。爱好文学,尤喜诗词,结集出版过诗文集“沂河村轶事”及合编出版过“沭阳方言”。诗词长篇歌行及小令尤多,写史.计贬,谐趣多风格,在县市国家级刊物上均有发表。现为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地方非遗项目传承人。


上一篇:吕府轶事:半辈官传说

下一篇:沭阳吕府王字街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