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文学家、随园主人袁枚于乾隆八年(1743)任沭阳县令,结识邑人少年吕又祥,并被他聪慧过人所赏识,并有心培养吕又祥成材,遂与他结下不解之缘。后袁枚积极推荐他出仕,吕又祥终成名宦,且政绩卓著。
清康熙年间,在沭阳城内大元头巷西侧,有条吕巷,巷内有座花园式深宅大院,即吕府大院。 吕府是吕氏十八世人吕谦伯的府邸,吕谦伯儿孙出道为官后,吕谦伯曾被康熙皇帝诰赠追认为中宪大夫,后又追赠为资政大夫。中宪大夫系文官职称,四品闲官。
吕谦伯的三儿子叫吕又祥,也叫吕瑞龙。吕又祥在4岁时父亲吕谦伯就因病去世了,幼年的吕又祥靠母亲徐氏精心抚养教育,又祥聪明伶俐,五岁在吕府院内入私塾,他惜阴向学,奋进努力,才思敏捷,智慧超人,唐诗宋词读完过目不忘,在沭阳城内外被人称之为小神童。
时任沭阳知县袁枚得知后,便来到吕府视之,他见少年又祥眉清目秀,气质非凡,心中谙吕又祥将来决非凡夫俗子,便愈加喜欢。袁枚当面提问考他,不料吕又祥对答如流,唐诗宋词背诵通顺,袁枚十分惊奇。袁枚憐吕又祥少年丧父,顿起恻隐之心,早生惜爱之意,便有心培养他成才。
从此袁枚只要办完公事,便抽暇来到吕府大院,与呂又祥对奕院内亭下。初时袁枚故意让棋锻炼又祥,多作输局。谁料吕又祥悟性很强,进步较快,数日成长令袁枚刮目相看。
呂又祥17岁时,在袁枚鼓励下参加几次乡试,但吕又祥临场发挥欠佳,功亏一篑。袁枚有心助吕又祥一臂之力,便带吕又祥到县衙练习簿书,悉心教他学习诗文和从政经验。吕又祥在袁枚身边协助处理公务“倚恃如左右手”,知县袁枚心中有数,故弄玄虚让吕又祥破解,每次询问,又祥答对无讹。“君于赈灾治水事尤精,性沉挚,勇于为义”袁枚极为器重,以为难得吏才。袁枚便再三往上举荐但未获允准。袁枚深知官场腐败,想当官需懂“潜规则”,自已力不从心,便把吕又祥留在身边,精心培养,择机再寻出山打算。袁枚父亲去世后,袁枚以照顾母亲为由辞官获准,吕又祥便追随他去江宁。
“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袁枚隐居随园,每日闲情逸致呤诗作赋。时间一长,袁枚猛然惊醒,自己隐退,但不能耽搁了吕又祥的前程,袁枚的清正廉洁思想早已无法融入社会。袁枚思来想去,便给好友写上一封信,让吕又祥“携赀入都谋仕”。吕家倾其所有,袁枚也掏出部分银两资助吕又祥。
吕又祥满怀希望,日夜兼程,来到山东邹县地段。谁料这里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吕又祥见灾情严重“倾所有济其氓,竟垂槖归家”。 首次谋仕耽搁又捐尽赀钱,吕又祥双手空空回来见袁枚,袁枚却大加赞赏,认为吕又祥有憐恤仁爱之心,将来为官也是为民爱民的清官。
三年后,在袁枚鼓励下,吕又祥再次北上,恰遇灾情严重,吕又祥“施糜粥济民,以私钱拯救百姓困苦”。百姓感恩戴徳,纷纷传颂。吕又祥义举引得官府注意,州县官员亲自会见吕又祥,才知他老师是袁枚。他们征求吕又祥对治水办法时,吕又祥对筑堤固堰、洪水宣泄、分河夺溜、灾民安置等提出自己的见解。州县官员遂命吕又祥为峄县韩庄闸闸官,让其管辖河流治水。
吕又祥不负重望,在任屡建功绩。乾隆皇帝闻讯,数次下圣旨提升吕又祥为曹州府曹、常德府知府等官职。吕又祥并没有乡试应考过关,也未参加中试获得举人之资格,却凭从政经验和聪慧,赢得众多伯乐赏识。吕又祥完全靠自学成才,脱颖而出。这也是乾隆皇帝打破科举考试制度破例提拔吕又祥的例子。
吕又祥擢升为官吏后,处处以袁枚为榜样,为官勤政廉洁自律,在华北一带颇有声名,任上治理水患,除恶去蠧,廓清吏治,民间多有褒词,并立碑颂德。
吕又祥中年患病,他学袁枚急流勇退,吿病辞职离任,当地百姓闻讯纷纷赶来含泪告别吕大人“送者塞途”。 吕又祥不忘昔日恩师,辞官后只身前去江宁,登门拜访袁枚,袁枚惊喜,竟“倒冠而迎”。
吕又祥回到故乡沭阳后,“立义学,课乡民,建栖流所,捐资建儒学”。
袁枚70岁时故地重游,吕又祥派长子吕昌际(字峄亭)“遣使来迎”“峄亭延候於十字桥”,迎接当年扶持他的恩师。袁枚与吕又祥“彻夜叙旧,饮酒赋诗,相得甚欢”。 袁枚在沭期间,在昌际陪同下“邀我虞姬沟游”瞻仰颜家集虞姬庙,留下了“白头重到古灵祠”《重到沭阳虞姬庙》的伤感诗篇。
吕又祥因病于70岁时去世,袁枚闻之痛哭,奋笔撰写《常德府知府吕君墓志铭》,表述其生平事迹,使流誉后世。
袁枚与吕又祥的情谊交往,是亲密无间的良师益友,不是师生似师生,不是伯乐胜伯乐,袁枚的影响成了吕又祥铭记不忘的榜样,也是他举足轻重的人生起点,袁枚更是吕又祥谋仕走上官宦之路的引导者。
原载2016.4.12《宿迁日报·石榴》
沭城吕府遗址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马厂吕氏节孝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