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孝坊传奇
刘同富
马厂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不但有 “南京到北京,要数马厂大街心”的美丽传说,更有着民风淳朴,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这里人杰地灵,才俊辈出。而且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令人津津乐道。据九十多岁的张老太太讲述:在原来的马厂大街上就有“三步两桥”、“两山夹一井”、“九龙桥”、“南大庙”、“西来庵”等名胜古迹,尤为座落在街东首的“节孝坊”较为壮观。这座“节孝坊”是为了褒扬徐家儿媳守节孝老抚幼的事迹而建造的。
徐家的这座“节孝坊”建造于清朝同治年间,由东海堂徐家第三世孙徐永源的儿子为其母亲吕淑妍所建。牌坊为全石结构,主体框架亦为青石条块垒建而成,其匾额及装饰为汉白玉雕花,刻龙镌凤而成。“节孝坊”为牌楼式三层三间,中柱三门,宽9米,高8米,平地面以下基深1.9米,中间大门3.3米,代表吕小姐进门时19岁,3年零3个月丈夫去世。两侧小门各2米,代表吕小姐20岁时丈夫走了。牌坊正面悬挂有“圣旨”二字的匾额,背面为“荣恩”匾额。“圣旨”牌匾下方正中正面刻题为“完节成孤”字样,背面介绍“节孝坊”主人的事迹和立坊时间。题记和纹饰亦用高仿雕工艺,雕刻有“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麻姑献寿”及“文武状元”等图案。牌坊做工精细,在其柱、枋、檐、门、匾上的图、文、字、皆有考究,喻意寓意较深,既有戏曲故事,又有历史传说,更且花卉、鸟兽及人物也是栩栩如生,山水等自然风貌虚实结合,动静有致,协调和谐,真可谓营造了吉祥、长寿、健康、向善、崇德的传统文化氛围。“节孝坊”外檐翼角耳洞内均系有铜质风铃,风一吹动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煞是动听。
徐家的“节孝坊”当时座落在临街位置,清同治年间东为鹿游乡,西为马厂乡。“节孝坊”就建在两乡之间的大路口,凡过往之人无论何方客商、军人、农民还是官爷,都能做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牌坊主人的崇敬。
“节孝坊”的主人叫吕淑妍,出生于沭阳韩山脚下的一个大户人家,吕家在当时的韩山一带可称得上书香门第,家资宽绰,吃穿不愁。祖辈都是读书之人,吕小姐的祖太爷还是京里的大学士,其父辈乃在当地传学教书,传授孝道礼仪之文化。吕小姐自幼就聪颖好学,知书达礼,特别是对儒家的忠孝节义、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记忆犹深。淑妍小姐不但有文化,会女红,而且人也长得非常漂亮。在吕小姐年芳十九时,经媒妁之言嫁给了本县马厂乡的徐家四公子徐永源为妻。徐家当时在马厂也算一个大家,其祖辈都靠做生意为业,更是一个开明的坤士之家,家人对开店铺,酒坊都很娴熟,人们说徐、吕两家联姻那才是珠联壁合,门当户对。吕小姐进门后与夫君你恩我爱,非常和谐愉悦。然而,好景不长,美满幸福的恩爱伉俪仅仅在一起两年之多,丈夫徐永源就因一场急病早逝。年纪尚轻的吕氏佳人容颜顿失,芳华不再,从此过上了寡居生活。徐永源病逝后,留下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和一对年事已高的公婆。徐家虽叔伯四五个,但早都分家而居,还有的客走他乡不在马厂,所以当时的徐老家的各样家务及抚孤孝老只有靠淑妍一人承担。
话说徐永源病故后,其妻尚处妙龄之年,有多少年轻后生欲取其为妻,其中不乏官宦子弟,富家俊男,均被吕氏婉言谢绝。还有徐氏族人,吕家近亲,因心疼淑妍怕其受苦遭罪,多次劝其改嫁,可就是不允,凭着一手好女红,一边纺纱织布,描龙绣凤做鞋织袜维持家用,一边精心周到地侍奉公婆,教习幼子。春去秋来,星转月移,很快20多年过去了,在吕氏小姐的精心教育培养下,孩子逐年长大,从课读私塾到成为生员,继而考取贡生,直到成为一名进士,学成归来,勤奋创业,开了一爿酒坊,取名“德永源”。后来,成了一方富商。并与顾祝同做了朋友。其公婆也在贤惠儿媳的照顾下,活到八十多岁,无疾而终。
同治3年吕淑妍已年近50,从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变成了半老徐娘。为铭记徐家儿媳吕淑妍这二十多年来贞节守寡,抚孤孝亲,牺牲个人青春的品德,地方政府决定将她坚守贞节50余载的事迹逐级上报朝廷。清同治皇帝当时尚小,由其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慈禧太后接到地方呈报的奏折后,也被吕氏的精神所感动,当即准奏,并命地方官府督办此事。接到朝廷的懿旨以后,地方官不敢怠慢,立即着手兴建徐家“节孝坊”。
为了建好“节孝坊”,马厂地方官与徐家族长一起,择吉日在原马厂乡和鹿游乡的交界处破土动工。谁知在一阵鞭炮响过之后,天空突然下起大雨,昼夜不停,使无法在选定的吉日施工。这时候族人中就有人悄悄地说,“没不是吕氏心不诚,想改嫁,有话没说出来?”为解疑虑,徐家一个有辈份的婶娘来到淑妍房中,探问吕氏对建牌坊有没有什么想法或是有什么不便说的心事。吕氏含羞地告诉婶娘说,就在亡夫“六七”的晚上,本家的一个小叔子贪她美貌偷偷地拥抱其一下,被她推开后就无事了。婶娘了解原为后,领着吕氏来到牌坊位置,吕氏叩头说:“我吕淑妍保证六根清净,心无杂念,望老天保佑,以证我清白。”随即嗑头三个进屋去了。第二天,天气睛朗,万里无云,牌坊开工顺利进行。但是当牌坊主体工程完工后,就在要上门楼大梁时,牌楼两侧的边门突然倒塌。于是,又有人怀疑吕氏不贞,吕氏闻其言,径自来到工地,面对苍天诉说,自己在“一盏青灯自天明”的清苦寡居的长夜里,由于每月的身体生理反应,想起亡夫在时,确有过思春念头,但这仅仅是思念而已,并未有过什么过格行为。苍天啊,何以如此?言必又让工匠们继续施工。工期从3月6日始到8月初,整整用了150天。当牌坊完工镶砌“完节成孤”牌额时,工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了好多办法就是安放不上,工匠们查找原因不属于石匠的技术问题。当时有位老人听说了这件事,觉得奇怪,他自言自语地说,立贞节牌坊时,守寡的女人必须坚守妇道十分贞节,如有半点污秽形为,贞节牌坊就立不起来。他这种想法告诉了徐家有辈份的族长,族长又央吕氏娘家人来到淑妍屋中,悄悄地跟她说最后一块牌匾安装不上的事,并问道这些年来她有没有不贞节的行为或不守妇道的做法。吕氏委曲地痛哭起来,想到这30多年来,含辛茹苦地抚孤孝老,还有人说闲话。吕氏说:“就连很多人劝我再嫁都被我拒绝了,我哪有什么不贞行为。”她边哭边想,突然想起在建牌坊时的一天上午,她在屋里做针线,突然听到一声驴叫,径自来到窗口,抬眼一望,有一头公驴正伸出一尺多长的“黑家伙”向一头发情的母驴身上爬去。一看此情景,吕氏不由得粉面通红,娇羞地跑回房中,咯咯地笑出声来。她含羞地把这件事告诉婶娘,婶娘也说了声:“这些畜牲。”原来,过去不像现在运送石料等物资靠汽车或拖拉机,那时候工程建筑全都用平板驴车或马车。在兴建徐牌坊时,都是找本地庄户人家的小驴车,把石头从灌云的大伊山一车一车地运到工地。谁知脚夫把驴车赶回来时,就忙着下石头,好多驴在一起,有公的,也有母的,发情的母驴一叫,公驴就挣脱缰绳与母驴交配,这才引得吕氏临窗而望。说话间,婶娘把这事告诉族长和工匠们,大家对着贞节牌坊说,这事不怨吕氏不贞,偷看驴群交配,请神灵作主,吕氏一直是清白的。说罢,工匠们拿起牌匾,稳稳当当地把最后一道工序完成。
牌坊建成了,四乡八邻的人们都来观看,“节孝坊”的碑文上写道:节妇吕氏,徐四公讳,永源妻也,年十九而嫁,阅两载而孀,遗孤仅周岁,幸翁婆同在。不数年,翁婆无疾而终。数年来,节妇守节坚贞,志不移也。几竭力抚孤奉老,始经如初,迄今,子亦成器,家道甚旺,民杰其德,皆赞之,方史亦具实,遂及呈报,获朝廷批旌表为节妇而立此坊,以后人效仿也。牌坊背面刻着“敕赐沭地马厂儒士徐永源之妻吕氏守节苦志建坊”字样。落款为同治三年(1877)年。牌坊的正门两侧分别刻有一副对联:抚两岁遗孤,冰霜磨砺三十载,颁九重恩诏,巾帼仪型亿万年。正门背面对联为:刊石树芳型,不负坚贞盟志日,旌门光盛典,忻逢慈圣祝厘年(慈圣即慈禧太后也)。两边侧门对联分别是:冰霜著节垂千古,松柏为心贯四时;苦节可贞,一片冰心昭日月,令名不朽,千秋汗简凛须眉。据说徐家“节孝坊”上的碑文、对联,为当时的州府官员周丹园撰写并雕刻,而那人物肖像及花鸟鱼虫则为金陵书画大家所刻。“节孝坊”建成后,一时间成为世人所敬仰的神圣建筑,更成为徐氏宗族的骄傲和自豪,被视为至高无尚的荣誉。人们每每都把吕氏的事迹讲给后代们听,给那些大姑娘、小媳妇以教育,以发扬爱老抚幼的美德。然而过去的“节孝坊”也深刻地说明了封建礼教的残忍和虚伪,当事人吕氏小姐以她的青春年华,甘愿为亡夫守寡,独善其身,坚贞守节,以终身的痛苦赢得了诰封,得之荣耀乡里。
“节孝坊”不只是建筑艺术的珍品,更是有着深远意义的乡贤乡愁教材。令人遗憾的是,没有毁于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而是被毁于特殊年代的“破四旧,立四新”的运动中,被当地的“红卫兵”用“革命行动”摧毁了,现在残留在马厂民间的“节孝坊”部份物件,给人们留下的只能是惋惜和遗憾。
作者简介:刘同富,男,1951年3月出生于沭阳县马厂镇,高中文化,中共党员。先后任马厂镇朱庄村党支部书记,马厂镇党委办公室主任,期间曾兼任党委秘书,组织干事,人大秘书,文化中心主任,退休后任马厂镇关工委主任,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两乡参事会会长,沭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沭阳县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先后有数干篇新闻稿件,散文,随笔,论文,诗词类文字作品,分别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宿迁日报,宿迁晚报及相关刊物和电视台等媒体发表,其中有一百余篇获奖。其创作的散文,故事集古港河记忆一书受到广大厂读者的喜爱。同时他还发表数十篇关于红色故事,民俗故事,传说故事和地名故事方面的文稿。得到你了广大干群和社会各届读者朋友的喜爱。
上一篇:袁枚与吕又祥的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