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定义是什么?有人说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有人说是“游览祖国乃至世界的大好河山”,有人说是“刺激消费,拉动消费”,也有人说是“一群人去另一群人待够了的地方去待几天”。
我不喜欢旅行,所以不去定义旅行,也不判断别人关于旅行的定义。
奈何,我是一个喜欢穷游的人的妻子,两个不想待在家里的女孩的母亲。身不由己的时候,当然不如同乐。
难得的假期,一家人就来一场没有任何定义的旅行,单纯想一家人出去玩两天。
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趁着五岳还没看全,那就先看黄山吧
一路上,先生不知疲惫地自驾,闺女偶尔嬉闹偶尔睡觉,我就安静地在车上看着他们。
第一天都是在路上,没有目的性,也没有时限性,随意地走走停停,逛吃逛吃。假期里,我索性让我家姐姐随心所欲一点,让她使用想玩而不能玩的平板,帮助寻找好吃的。她当然不亦乐乎,网上推荐南京六合猪头肉和常四汤包,她说想吃,因为是网红打卡点,一定好吃。本来就是带她们出来玩,我们当然要做不扫兴的父母。跟着导航“按图索骥”,找到网上说的猪头肉店附近,我就觉得很好笑,两家店名几乎一样,但是其中一家LED显示屏来回播放,表示自己是正宗的,隔壁另一家是仿版,买到假的概不负责。这到底是激烈的商业竞争,还是高明的营销手段?我们不知道,再根据网上推荐和自己的综合判断,终于选择了LED显示屏的所说的隔壁另一家店。有些事情,就是这么奇怪,真真假假说不清,索性选择不去解释,专注做好自己。
第二天,看过网上太多登黄山攻略的我们一家,没有任何攻略地上山了,唯一听话的行为就是背包里装了很多水。起个大早赶去山脚下,已经很多人了。
没想到的是,貌似起大早的我们,光是排队等上山索道,就用了近一个半小时。此时的俩闺女,觉得登山意义全无,她们觉得登山一定要自己走,坐索道显得索然无味,何况排队就浪费了这么长时间,后来她们才知道,小孩子还是“要听老人言”。等下了索道,旅行才算是真正开始,个中酸爽真的无法言表,需要自己亲历一次才知道。
我想说的其实都是登山旅行的题外话。
我想说孩子们的意志。六年级的姐姐让我看到她不一样的坚持,不喊苦不喊累,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在一段相对平坦的山路上,她甚至主动背起因为腿疼而哭闹的妹妹,要知道,在家一般都是她欺负妹妹的,何况,她并不比妹妹走路少。或许“手足情深”不在平时,而在关键时刻。其实一年级的妹妹虽然偶有哭闹,也让我刮目相看。她下索道以后才兴致勃勃地登山,蜿蜒曲折的山路,小小年纪的她,真的没有掉队。直到下午近三点,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山路,终于忍不住地哭丧着说“腿真的废了”。我也很筋疲力尽了,只能告诉她,既然选择了,就得走下去,何况没有其他捷径。姐姐背妹妹爬山的担当,妹妹擦干眼泪继续跟上的坚强,都让我觉得不虚此行。
我还想说陌生人的温暖。黄山天气不错,太阳很好。来自天南海北的大家,挤在一起,心甘情愿地有序排队。我前面的应该是一家三口,爸爸妈妈有点局促不安,好像第一次出远门的样子,听着他们的难懂的方言,我大概明白了,这是刚刚工作的女儿带父母出来旅游,准备有点不充分,母亲说有点渴了。我刚刚准备让闺女把矿泉水拿着挤过去送给她。离他们更近的一位阿姨热情地说:“来,给你水,看看,真的没喝过,还没开封哦。”一家三口显然被这瓶突然的水感动了,甚至不约而同地摆手,不好意思接受。那位阿姨说:“没关系啊,你们看看,我袋子里还有这么多,背包里还有。喝吧,这可是我从武汉背过来的呢。”拥挤的队伍继续缓慢前行,成千上万的陌生人可能这辈子近距离接触只有这一次,但是这一瓶水的温情,会让那一家三口,甚至包括我,感动一辈子。
跟着大部队,沿着西海大峡谷,去看迎客松,再坐玉屏索道下山。
下山后才有点后怕,坐索道简直就是索命,不坐索道直接就是送命。果然,留给中年人的选择真的不多了,但是,哪一个中年人不是权衡折中,然后负重前行?
旅行不必被定义,就比如感情,不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必须是真的。否则就好像买卖假钞,无论伪装得如何完美,终究是违法犯罪。旅行也是,无论是去丈量山的高度,还是去品尝美食的温度,还是去拥抱大海的宽度。无论是在去旅行的车里,还是蜗居在宾馆里,只要一家人开心地在一起,都是在属于自己的幸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