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宿海抗日中学,是1940底由中国共产党淮海区沭宿海中心县委和抗日联防办事处,于现在的沭阳县茆圩乡和睦村黄善宅开办的一所以培训抗日的政治干部、军队干部和地方干部为目的学校。该校是由沭宿海中心县委宣传部直接负责的,从1940年底开班到1946底结束,六年共办五期,先后培训学员千余人。
学校为什么首选校址要定在黄善宅的吕氏庄园呢?笔者带着这个疑问走访了当地多位熟悉吕氏庄园情况的老人,并结合当时学员的一些回忆资料,整理出以下三方面内容,以供读者参考:
一是“人和”。选择吕氏庄园,主要是冲着庄园的主人去的。主人名叫吕经仲,人称“吕小老”,说“老”,并不是他年龄有多大,1940年,他也只有33岁,但他为人谦和,办事沉稳,慷慨大度,思想开明。不论是当时的官府,还是当地的百姓,有求必应,有难必帮,因此他在当时的周围百里官场、坊间、百姓中“点赞”率都极高。还有更重要的一条,吕经仲与我们共产党刚成立的沭宿海三县联防办事处主任江剑农私交甚密,所以中心县委经过对沭海两地大户人家过滤后,决定派江剑农与吕经仲商谈借宅办校一事,江剑农直接与他讲明办此学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风险性,吕经仲审时度势,深感办此学校于国于民于家都是一件大事、好事,他毫不犹豫,叫江剑农主任转告中心县委,吕某全力支持,于是抗日中学选址就这样“一锤定音”。
二是“地利”。吕氏庄园,位于现在的茆圩乡和睦村黄善宅北首,占地10余亩,建有三井院落,管理用房、长工住房、农俱仓库用房等40余间。在院子的东南、西南、西北三个方向均建有放哨岗楼。
吕氏庄园远离沭阳、宿迁、东海县城,又不靠当时的沭海路(沭阳至东海)、沭新路(沭阳至新沂)等交通大道,周围有旷野、有村庄,抗日中学在这里上课学习,万一县城的日军发现来围缫,也有足够的时间转移与周旋(这在后来的实践中得以充分证明)。同时在这里办学又靠近沭宿海中心县委潼阳驻地及三县联防办事处麦墩驻地,有利于党的领导与指挥。所以沭宿海中心县委把“抗日中学”选址于吕氏庄园。
三是“天时”。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疯狂推进侵华速度,至1939年2月24日,国民党五十七军在撤退途中与日寇在沭海地区房山、薛埠一带相遇,经过一场激烈的遭遇战后败走,从此沭海地区全部沦陷。吕氏家族在沭城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得不把家眷迁至乡下客庄。老大吕纬伦一家迁至现在的桑墟镇三台客庄,老二吕经仲一家就迁至现在茆圩乡黄善宅客庄,当时茆圩、桑墟、黑埠这一带有吕家48顷土地(4800亩),客庄上也有相当可观的财产,也同样受到日寇的严重威胁。国恨家仇,都迫使吕经仲不得不融入到到抗日的浪潮中来,也只有站在抗日统一战线上,才有可能保住国守住家。所以吕经仲也就很乐意支持共产党在他的客庄中办学。
沭宿海抗日中学借吕氏庄园正式成立开班后,上级党组织高度重视,认真选派共产党的优秀分子到校任教和参与管理,对前来参训的学生既教授文化知识,又传播革命道理,使沭宿海一带热血青年奔走相告,勇跃投奔,从第一期的60余名学员,到第二期100余名学员,以及之后每期学员逐渐增多,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干部和优秀工作者。“抗中”从1940年底创办到1946年底随军北撤合并淮海联合中学结束,在办学的六年中,由于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军地人才需求的不断调整,学校名称、领导、教职员工与教学内容也都随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充实。我粗略地把它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0年底至1942年4月):为创办初期,第一任校长袁孟久,沭阳人,地主,支持抗日开明人士;付校长郇华明,东海人,共产党员;党支部书记郭云,山西晋城人,是党中央安排来支援华中的干部。
这一阶段先后招了两期学员共计160多人,主要是以政治训练为主,兼开一部份军事课。教材大部份选用党的刋物和报纸上的文章、文件,以及一部份军事理论、军事知识。第一期学员由于人数较少,就没有分班分队,等到第二批100多名学员入校后,就分为四个队,分别为:政治队,主要培训党政军部门的政治干部;行政队,主要培训区乡行政干部;军事队,主要培训军队和地方的军事干部;民运队,主要培训地方群众团体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在学校管理体制上,除了教学工作,还设立政治部和总务处,政治部主任张钺,下设组织股与军事股,股长分别为郭云(党支部书记是秘密的,公开身份就是组织股股长)、胡勇;总务处主任叫仲华宣。
第二阶段(1942年4至1944年2月):由于1941年11、12月间,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二届参议会,李鼎铭等11位党外人士提出“精兵简政”议案,大会讨论通过,又得到毛主席肯定,1941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为实行精兵简政给各县的指示信》,要求切实整顿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从上到下,迅速落实,沭宿海抗日中学也不例外,于是也对学校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抗中”改为“初中补习社”,社长由共产党员原付校长郇华明担任,学校的一些管理人员、一些思想觉悟较高的学员也都充实到地方武装和区乡政府去参加工作,切实减轻学校办学经费的压力。
第三阶段(1944年2月至1945年初):由于沭宿海中心县委改制,成立潼阳县委县政府,“抗中”又改称“潼阳中学”,实行“二二制”,办初中高中班,准备各两年学制,同时还兼办小学教师的师资培训班。全校师生达200人,校长又由潼阳县委宣传部部长李仲祥担任,程剑鸣任付校长。这期间虽然是年级制,仍保持队、班等军事化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也从只有政治、军事课,增加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课程,但这些文化课内容仍然从战时的实际情况出发,编排较为简单精练。
第四阶段(1945年初至1946年底):“抗中”又按当时整个淮海区的学校排序,改称第四中学,李仲祥不在兼任校长,付校长程剑鸣提升为校长,到1945年秋,沭阳城第一次解放,四中迁入沭城,程剑鸣工作调动,校长又由吕智铎同志担任。随后国民党为抢占地盘,进攻解放区,沭城形势紧张,环境恶化,四中不得不再次迁移乡下,经潼阳县委研究,还是决定迁到革命基础较好的现在属茆圩乡的李圩村,直到1946年底,根据中共中央统一布署,实行战略转移,学校也就随军队北撤山东,与淮海区其他北撤学校合并为淮海联合中学,大部份学员也就顺势参加了解放军。
自此,当初以为抗日救国培养军地干部为目的“沭宿海抗日中学”,经过六年的雪雨风霜,完成了自己的始命,在沭宿海地区乃至全国抗战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王作者简介:忠全,宿迁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乡镇从事新闻报道、党政办、村支书、民政等工作。好读书,爱旅游。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出版有散文集《行走之间》。
上一篇:马厂吕氏节孝坊
下一篇:沭阳吕府与魁星楼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