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吕氏网

中华吕氏网

中华吕氏网

中华吕氏网

中华吕氏文化

中华吕氏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吕氏文化

沭阳吕府与魁星楼的历史渊源

时间:2025-08-28   访问量:1019

沭阳魁星楼的始末

文/程凤林

据史料记载,沭阳建魁星楼的时间是在清顺治十年(1653年),时任知县王国太在沭河南岸建“魁星楼”与文峰桥应该建在同一时期。过了一百六十多年后,该楼老化破旧严重。直至到了道光二年(1822年),知县张濂堂移建于聚奎门与迎薰门之间,且靠近南城根。具体位置在原吕家东大院(沭城粮所)大门向南紧靠老城墙边上,有一句民间顺口溜:“ 家住王字街,门口八棵槐,王字添一点”这一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魁星楼。

说起吕府“王字街”事件大家都是耳熟能详,谈起宰相刘墉(刘罗锅)微服私访沭城吕府的事,人们也会津津乐道讲个不完。因为“王字街”风波后,吕家已经意识到才华出众、清正廉明也会使人嫉妒,遭人算计。社会大熔炉,世事难料,人心叵测啊!便请高人道士对吕家前后左右的地理进行详细察看。发现吕宅后有关帝庙,后花园内有牌坊,右边四老巷有大石龟,西北有永寿庵、城隍庙。吕家宅府坐北朝南,府宅前有城内大街,后有城内后街,整个府院分东西两院,西府中间有十字型道路通向四面,确有“王”字形状。府宅虽然雄壮威风,但却显得府宅西北方位阴气太重,小人使坏应在相格之中。解决办法,就是要在吕府南面建增加阳气之宅,实现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平安之目的。通过道士这样一理拨,吕家深信不疑,恰好前沭河南岸的“魁星楼”已年久失修,需要重建。依吕家当时的脚力,建一座“魁星楼”便是小事一桩。况且建座“魁星楼”又是功德之事,于是,“魁星楼”搬迁重建也是应在情理之中的事。

据沭城南关一位八十八岁老人葛彦高老人回忆,魁星楼一共三层,东西两面各有一个楼梯,建筑以紫红色为主色调,楼东西两对翘起的六个飞檐上悬挂着六个铜铃铛,微风过处响个不停,很是威严气派。他小时候随父亲上楼去拜魁星老爷神像,只见到头部红发绿面,一脚向后翘起,另一脚立于鳌头,右手举起朱砂笔,左手捧着斗,样子很严肃,因年少胆子小,当时有点不敢目视正看。传说,魁星手中的朱砂笔,滴到谁身上,谁就是状元,魁星是主宰文运的神。谁家都期待魁星能光顾府邸,保佑自己孩子能学有所成。因此,魁星楼建成后,香火不断,烧香敬仰的人很多,很自然提升了吕家府宅南部空间的阳气。说也凑巧,从那以后,吕府一直相安无事。

    再说魁星是个大才子,聪明绝顶,曾三次参加殿试,都因长得丑陋,没有被录取。这使他很悲观气愤,憎恨当朝以貌取人的不良陋习,国家如果不能唯才是举,将永无振兴希望。回到家以后,他发愤隐身,用手中之笔去报效国家。于是,就挖了一大地窖,把自己隐藏在里面,与外人不联络、不沟通,整天埋头读史,著书立说,为家国思考。过了几年后,他凭自己意志、智慧和才华,终于写成了三本治国良策之巨著。他对母亲说,您拿一本去到皇家附近那里去卖,价格要昂贵。可是几个月下来,因价格太高,一直无人问津。有一天,皇帝生病,而且久治不愈,就问太监宫外面有没有大事发生。太监如实禀报,说外面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就是有一老太婆,整天手里拿一本书叫卖,要价几千两银子,少钱不卖,人们都买不起。皇帝觉得好奇,就吩咐太监去买。买来后皇帝就一张一节往下看,觉得越看越有嚼头,而且越看越有滋味,不多久,第一本书就顺利看完了。皇帝意犹未尽,感觉病情好多了,还想继续往下看。就又吩咐太监去买第二本,第二本又被读完了。这时,皇帝如痴如醉,书中涉及到治国的农商、治学、法律等等方略都在里面,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读了深受启发。听说还有第三本,迫不及待地叫太监去买第三本书,指示要找到著书的人,皇帝还要见他。此时,魁星的母亲已远走他乡了。太监四处打听,几经周折,好不容易才找到魁星之母,得知魁星已经不在人世间了。皇帝闻后痛哭流涕,后悔当初不该以貌取人,痛失人才,伤了天下读书人的心。表示要按照魁星治国策的方略,治理国家,重视人才使用,实行唯才是举。为了表示对魁星的纪念,皇帝下令建庙供奉魁星,并封魁星为“文运神”。 从此,民间把魁星当着神敬奉起来,这就是各地大建魁星庙、魁星楼、魁星阁的由来。

魁星楼落户城中,魅力四射,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并成为内城一景,点缀着风光迤逦的古老沭城。人们争先恐后到楼上饱览四方美景,俯瞰静谧沭河,还都想把家中孩子带到魁星老爷面前,沾沾魁星老爷文气,想往将来能金榜题名,独占鳌头,光耀门庭。抗日战争以后,由于日军飞机经常光临沭城,并不时撂下炸弹,魁星楼紧临城墙边且鹤立鸡群,既高又很显眼。为了保护魁星老爷安全,魁星楼被迫撤除。从那以后,魁星楼只有留在八十多岁人们的记忆中了。

魁星楼,古沭城一大美景。

 

 

 

 


上一篇:沭宿海抗日中学创建校址在茆圩吕氏庄园

下一篇:吕府轶事:半辈官传说